甘蔗算水果吗? 有人说,当然算。因为甘蔗多汁、甜美。小时候,燥热的季节里举着节一尺来长的甘蔗棒,直接用牙齿撕扯去铁片儿似的紫黑色甘蔗皮,“咔嚓咔嚓”咀嚼那冰柱似的甘蔗肉,任凭甘洌的甜汁在口腔里撒欢翻腾,肆意甜透了心窝,之后“噗”的一声啐出满口甘蔗渣,那才叫爽! 印象里那时候的甘蔗非常便宜,普通人家也可以扛回几根给孩子们解馋。吃甘蔗有着独特的讲究,梢上的虽嫩但青涩不甜,根底下的很甜,却干硬难咬, 所以最好挑那中间几节,咀嚼起来自是满口甜浆最为过瘾。天色将晚,路灯下面几个小伙伴坐在马路牙子上痛痛快快地举着根甘蔗边嚼边吐,四周地上一片白花花的残渣,浑身上下那轻快的感觉一直记忆到现在。虽说如今那种原生态的吃法不多见了,但充盈着土膏露气的鲜榨甘蔗汁仍然为无数“甜党”们所钟爱。在古人眼里, 这就是天生复脉汤。若是到了港粤地区,少不了去凉茶店买杯竹蔗水清热润肺,其中的主料也是甘蔗。 也有人说,甘蔗怎么能算水果呢?水果水果,非瓜即果。甘蔗是植物的茎,既不是瓜,更不算果,即便是种甘蔗也用不到种子,而是把一段甘蔗横埋在泥土里,过不多久,暗藏于结节处的小芽就会滋长出大大小小的嫩枝,最终发育成一棵棵竹竿似的甘蔗树。所以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甘蔗又叫“竿蔗”。甭说,将甘蔗当竿子用的典故历史上还真有。魏文帝曹丕有一次喝多了,本想吃根甘蔗解解酒,结果糊里糊涂当拐杖拄着走了,招得左右大笑。 其实,甘蔗算不算水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甜美甚至超过一般的水果,以至于人们用它制出了“糖”这种基本的食物添加剂。今人看来,糖或许只是寻常之物。然而在我们饱尝辛酸苦辣的先民眼里,它不仅丰富了人的口味,更充满了神秘色彩。人们对糖寄予无限憧憬,常常把它和美好乃至光明联系在一起, 用它制成了珍贵的美味,或用于庆典,或供奉祖先和神明,表达着对甜蜜生活的礼赞和祈盼。 说到糖,就不能不提提季羡林先生。身为国学大师的他,晚年机缘巧合竟被一张敦煌残卷所吸引,倾注全部心血写出了一部与甘蔗有关的《糖史》。这部七十多万字的浩繁巨著,揭示了隐匿于甜美味道深处的一部人类文明史。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印度最早将甘蔗榨出的汁水晒成糖浆,煎煮后制出了石头似的蔗糖块。这种宝物经丝绸之路逐渐传进中国,同时也陆续传到埃及以及欧洲。直到今天,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中的“糖”这个词均源自梵文。不过那时的糖并不是白色的粉末,而是类似于今天的老红糖块。唐代,朝廷专门派人去西域学习制糖术,并在扬州大面积种植甘蔗生产出糖来。到了明代,中国人发明“黄泥水淋脱色法”,制出了洁白如雪的蔗糖出口印度、南洋诸国,并最终传遍全世界。 一棵不起眼的甘蔗,引出的故事错综复杂,绵延数千年,遍及五大洲……真个是,朝雾苍茫的甘蔗,大气芬芳的甘蔗。
一棵不起眼的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