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店前,我站着等老板削甘蔗。只见他先握住甘蔗头,用纯熟不凡的刀法削甘蔗尾,唰唰几下,半根甘蔗皮就削掉了,然后换过来,用个塑料袋包住削好的甘蔗尾,再削甘蔗头。如此不到一分钟,一根被剥光皮的甘蔗就白嫩嫩地被握在他手中了。
然后他把甘蔗伸到一把铡刀下,咔嚓咔嚓切起来,又过一会儿,一根丈许长的甘蔗,就被掐头去尾,切分成一袋不过寸长的甘蔗粒了。我从小牙齿不好,从前虽然也享受甘蔗那股清甜,却吃得费劲。而我一女友特别爱吃甘蔗,她的牙被我称为老鼠牙,我还啃不到两节,她就能迅速地把一根消灭完。现在有了这等高级削甘蔗工具,吃起来容易多了,可我人到中年,牙口更糟,齿缝还巨大,嫌剔牙麻烦,只能尽量少吃。当然如果偶尔能遇到卖鲜榨甘蔗汁的,我倒是绝不放过的。我问那女友,有了铡刀帮忙是不是吃甘蔗更多了,她却说:总感觉现在的甘蔗少了原来那种味道。少什么味道?其实不就是撕咬着甘蔗皮,一口气撕到底,再费力地把坚硬的甘蔗节疤咬掉后,迎来松脆爽口的甘蔗汁时那种无比畅快的味道吗?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求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要改变,不光是用吃快餐、坐高铁、乘飞机的方式来省时,连吃个甘蔗都会想出省时省力的法儿。我们享受着快捷带来的方便,但常常又会怀念老火靓汤、陈年老酒,那些用时间慢慢消磨出来的香醇。所以也难怪木心的诗《从前慢》会有众多的粉丝。用电话、用微信哪有等一封信传递牵挂时的那种百转千回,遥远的距离可以把思念的日子拉得好长好长。
多年前我看陈小春版电视《鹿鼎记》,心里早已把韦小宝的形象定位成陈小春了。最近无聊,想到一直没看过金庸先生的这本原著,找来看过后,陈小春就不再是我心中完美的韦小宝了。先生原著里不学无术、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溜须拍马的韦小宝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而那些打斗场景更是如在眼前,让人有无尽的回想空间。相比直白的影视作品,书中稳健的词汇、优美的描写更能带给人们感官的盛宴。只可惜如今愿意捧书诵读的人少了,现在人们最普遍的阅读应该就是微信了。估计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有那么几个天生好当编辑的,每天都在转发无数条微信励志心灵鸡汤,让人看时如大力水手在吃菠菜,热血沸腾,雄心勃勃。可惜放下手机,能量就没了,直接赴向电视的怀抱。看纸质书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惯,精准的词汇、生动的描绘全成了信手而不可得的奢侈品。现在我明白了,读纸质书是啃甘蔗,费力又费时,却是回味悠长;读手机是吃甘蔗粒,短小精悍,不求甚解;而看电视呢,当然就是喝甘蔗汁了,轻松痛快,图个热闹乐呵。甘蔗汁固然爽口美味,而啃甘蔗的过程更有趣,更值得回味,哪怕啃后牙痛、塞牙,但这都会让你记住甘蔗的滋味,更让你满足于辛苦后得来的甘甜。
甘蔗三吃